(一)企业盈利和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加剧行业困境
近十年来,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经历了从准公共产品服务体系到市场化竞争市场的演变。零售支付逐步演变成市场化特征较强的竞争性行业,呈现出“自下而上”市场力量推动的快速演变态势,市场竞争方式多样,产品替代性较强。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年疫情冲击等因素扰动下,国内经济整体仍处在恢复进程中,国内支付业务也呈现出低迷态势,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市场主体手续费收入的下滑。同时,和其他行业一样,支付行业也要面临经营和合规等成本的普遍抬升,而在终端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支付企业的盈利能力面临挑战,行业整体经营环境比较艰难。此外,企业盈利下滑对于依赖成本投入的创新会产生较强抑制作用,过去几年国内支付市场重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进入空档期,在外部因素叠加作用下,行业整体面临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增量市场短期难以拓展、转型复苏乏力等现实生存困境,部分市场主体为求生存不惜铤而走险、触碰“红线”。
(二)银行卡收单行业竞争,市场发展不均衡
2016年,发改委、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在发卡和清算环节实行政府指导价、上限管理,在竞争较为充分的收单环节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定价,以期促进银行卡产业充分竞争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经过多年发展,银行卡收单市场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商户受理环境得以显著改善。与此同时,收单市场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市场主体依托资质优势和其他收入来源,有条件在收单市场用“低费率”“零费率”策略对商户进行补贴,以争夺市场和商户资源,导致大量独立、中小收单市场主体难以向商户收取正常费率,被迫卷入收单市场“价格战”。这种明显偏离收单成本的不正当价格竞争,不仅严重蚕食了正规收单业务的盈利空间,也让产业定价机制严重扭曲,行业陷入持久的恶性循环。
(三)支付助力微小企业和商户数字化转型受限
对于微观企业而言,疫情带来非面对面、非接触式服务的快速普及,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渗透至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意味着企业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水平,达到服务线上化的基本要求。受限于先前的产业互联网发展程度不足,小微企业部门整体未能充分实现数字化转型,相关能力和资源积累较少,客观上可能会导致小微企业领域的“数字鸿沟”问题加剧,进而制约企业部门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效果,影响数字经济体系的均衡高质量发展。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数字支付工具在降低数字经济接入成本的同时,还为它们提供了经营数字化转型的机会,而现阶段,受制于企业支付账户业务拓展等领域的限制,通过前端移动支付创新应用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支付市场主体“走出去”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我国支付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步伐不断提速,随着中国游客海外购物规模快速增长,条码支付等相应的支付习惯也在强势输出。此前,支付企业在推进海外支付合规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比如,部分支付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支付接口技术不完善,电子支付法规不健全,牌照申请流程烦琐,给市场主体的海外运营带来了较高成本。同时,近年来,美国、欧盟、印度等和地区陆续推出各自的支付体系发展战略及规划,旨在通过进一步激发本土市场创新活力,降低对非本国或非本地区支付系统的依赖程度,提升支付清算及金融科技领域全球竞争力。在当前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支付市场主体在“出海”过程中也将面临越来越高的政策及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