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承载着资金流转的基础性功能。过去30年间,得益于包容审慎监管框架奠定的制度基础,立足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支付产业在市场规模、场景拓展、用户普及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以快捷支付、条码支付为代表的创新应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市场实践和管理措施实现了重要转变,对全球数字支付、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支付产业发展道路。
我国支付产业发展特征和现状怎么样
(一)业务规模平稳增长,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交易总量持续扩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2-2022年期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笔数由202.378亿笔增至2789.65亿笔,金额由830.496万亿元增至3110.13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笔数由98.28亿笔增至10241.81亿笔,金额由6.206万亿元增至337.87万亿元。截至2023年5月,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22997.23亿元。移动支付普及率领先。从全球视角看,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线下移动支付业务渗透率为87.3%,于韩日美英等其他。从国内情况看,移动支付成为最常用的移动支付方式。
(二)市场结构均衡并且竞争激烈
从我国支付行业发展阶段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持续充分,市场集中度偏高的现象已经得到缓解。从银联云闪付、京东支付、美团支付、抖音支付、数字人民币等业务的布局和扩张来看,支付市场创新和竞争行为仍处于持续的动态演变过程中,市场结构也将不断趋于合理均衡。同时,支付市场退出有序进行。从市场退出原因来看,有因为整合资源而发生机构和业务合并的,还有机构因为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被监管部门注销支付牌照。随着非银行支付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牌照分布结构也将持续优化。
(三)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重点领域规则全覆盖
支付体系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业务规则,制定技术标准,对市场主体实施准入及持续监管等措施,维护支付体系的高效安全运行。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监管者、组织者和支付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者,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围绕网络支付、条码支付、银行卡收单、账户管理、备付金管理等重点业务环节建章立制,基本实现了支付体系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全覆盖,为支付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